编辑:晴晨
我发在自己社交平台上的照片,却莫名其妙被别人“挂厕”了,对方发表了不少贬损我的言论,评论区里也都是对我的人身攻击。我很气愤很难过,却无计可施。
【资料图】
来自广东江门的谭女士是一名角色扮演爱好者,她不久前被好友告知,自己发在社交平台上的一组cos(角色扮演)照片被人“挂厕”了。
图片来源于中国新闻网
所谓“挂厕”,是指当事人照片、行为或言论被网友投稿至社交平台的“厕所号”,亦称“网络厕所”。“厕所号”是在二次元、追星族、游戏圈中较为流行的一类隔空喊话式账号,网友可以通过后台向该账号发送私信进行投稿,账号所有者再将投稿以匿名形式发出。
早期,“网络厕所”的主要参与群体是未成年人,或是生活遇到困扰的年轻人,多数是cos、二次元、动漫等特定圈子的网友。他们把在二次元世界的内容演绎为情绪的出口,在“厕所”这样的地方抱团取暖、相互慰藉。账号的运营者也称“是为了维持互联网友好幽默的氛围,开设初衷仅是为当代重压力的年轻人提供一种新颖的放松途径”。
这可以理解,但是当网友随时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同样陷入负面情绪的人,进入这个圈子,通过不断地诉苦和辱骂外界来寻求认同感时,负面情绪会越来越多。于是,我们可以看到,“网络厕所”中负面、消极的情绪走向极端化:一类是以普通人、网友为主要讨论对象,因其匿名性,不少人将“网络厕所”当作随意发泄的地方,其中不乏人身攻击、辱骂等;另一类通常以社会公众人物为主要讨论对象,有些“厕所号”刻意发一些p出来的明星丑图,诱导粉丝骂战。
无论本意是不是“向内抱怨”,可以看出,“网络厕所”这一特定空间由于充满了互撕攻击、谩骂吐脏,已经超出了合理用网、文明用网的范围,构成了对网络环境的污染,很容易成为滋生网络攻击、网络暴力的温床。
事实上,“网络厕所”的存在已经受到多方关注。上海理振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志勇表示,恶意攻击和诽谤、侵犯隐私、散布虚假信息、煽动仇恨和暴力、利用平台进行非法活动的“网络厕所”,已经涉及损害他人权益、破坏网络环境以及煽动网暴等违法行为,需要被抵制。
北京星权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甄景善认为,“网络厕所”的主要参与群体是未成年人或是生活遇到困扰的年轻人,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,如谐音、符号、代号等,一般人难以发现“网络厕所”的存在,也难以理解其发布内容的含义。但“网络厕所”这一新兴事物正不断发展,呈现出野蛮生长的态势,需要从法律法规层面、平台治理层面进行有效规制。
不过,由于“网络厕所”侵权行为的匿名性、隐蔽性强,圈子相对封闭等原因,受害者维权时在侵权主体认定、证据固定、损害结果评估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困难。
赵志勇建议,如果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,可以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维权。建议用户留意保存相关证据,如截图、链接等,通过平台的内部举报机制,对不当言论或行为进行举报;若平台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,可以向网信办或公安机关举报,还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侵权方停止侵权、赔偿损失等。
甄景善也建议相关部门及平台管理者加大监督力度,及时予以干预,可进一步落实网络实名制,要求发布者只能发布进行了网络实名认证投稿人的投稿;对网络“厕所号”在发布内容和注册者审核义务等方面进行限制,根据“网络厕所”文化的发展不断优化完善敏感词处理系统,让违规内容无法发布;建立针对网络“厕所号”的专门举报渠道,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规范;适当增加处罚力度和措施,对于造成恶劣影响的“网络厕所”文化参与者,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这些建议都不错,但是,如果没有从社会层面入手去解决当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,即使把“网络厕所”关了,青少年群体还会创新出其他的方式。
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年人,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“原住民”,其网络话语体系和网络行为风格早已“独成一派”。从长远来看,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等各方面需要共同发力,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,从根子上引导青少年正确用网、文明用网,以正确价值观塑造其健全乐观和健康阳光的人格,“网络厕所”这类集散地自会销声匿迹。
参考来源:中国青年报、人民日报、法制日报、科技生活快报、华声在线等
上观号作者:上海科协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