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十来年,每天夜晚从复旦北门的小路出来,看见枯树叶扑簌簌落下,到春天又繁茂了,复而又枯,又再绿,就这样一年年过去了。”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说,“终于完成这部书,我的内心非常惶恐,没有绝对的把握。但一个人一生能做成这样一件事,为国家民族的文化积累尽绵薄之力,非常荣幸。”
8月22日,上海书展最后一日迎来重磅活动,“《唐五代诗全编》三人谈暨读者分享会”在友谊会堂友谊厅举行。100本《唐五代诗全编》“试读本”在短短时间里分发完毕,读者捧读翻阅,有人把这本橘色的小书轻轻放在自己的行李箱上。
“试读本”收录《唐五代诗全编》卷七百十五至七百二十一杜牧部分。“200多页,而整部书是它的200倍”,编撰者陈尚君介绍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《唐五代诗全编》是陈尚君40余年唐诗研究的总结性著作,全书超1200卷,逾1500万字,收录诗人近4000位,唐诗55000余首,对今存唐诗文献进行了详尽、全面的整理工作。目前,稿件已全部交给上海古籍出版社,进入编校阶段,有望于今年底明年初与读者见面。
陈尚君的唐诗研究之路,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。最初,他将唐诗的基本文献和清编《全唐诗》做比对,发现前人在汇集、整理唐诗时,还有大量文献没有用到,以至于对唐诗有失收、误收、作者小传缺误、诗歌录文之讹误等问题。他意识到全面细致地重新整理唐诗,向人们提供一部可靠、令人信服的唐诗集成性文献之重要性,开始利用各种手段搜集发现资料、文献,并逐篇复核和追究。这项工作,一做就是四十年。在这期间,唐代文献重要整理著作《全唐诗补编》《全唐文补编》等陆续出版,这部《唐五代诗全编》无疑是花费心血最多的。
目前为大众最熟知、体量最大的唐诗总集文献是康熙年间清代人编的《全唐诗》,尽管这部书极大带动了后三百年唐诗研究的展开,但其本身存在诸多问题,虽名之曰“全”,还有大量唐诗未收;虽名为收录唐诗,却又误收了很多前代或后代的诗歌。《唐五代诗全编》较之清编《全唐诗》,订正误收、重出者五千首余首;补充失收之作逾万首。更重要的是,清编《全唐诗》主要依托前代之唐诗总集,略作补遗之外,主要是进行了体例的简化与统一,因此不可能对所收唐诗作逐篇追溯与校勘;而《唐五代诗全编》则几乎对收录的每一位诗人、每一首唐诗都进行了逐篇校订。其基本原则,是陈尚君一直秉持的理念——“回到唐人的立场”——即穷尽文献,将唐诗尽可能地追溯到本来的面貌,再将其与历代重要之别集、总集所收进行校勘,明确唐诗文本面貌变化的轨迹。
“这部书为唐代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,也可为古籍整理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范式。”参与过整理全唐诗、全唐文的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时进用十六个字概括《唐五代诗全编》——“规模宏大、空前完备、平生心血、功德无量”。“读者看这部书,一看唐诗文本,二看经过考订的诗人事迹,三看作者的研究心得”,罗时进用“任性”形容陈尚君的工作,“有的注释比原文长几倍,做学问需要这样的任性。”
“数十年的功夫,这是一个学者智慧和体力的奉献,也是年华与才华的付出。在陈先生身上,我们看到了‘坚持有成’。这部书是他对自己学术生涯的交代,也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代。这个功夫下得值,必须干成!”古籍出版专家、敦煌诗歌文献研究专家中华书局原执行董事徐俊用“体大思精”形容《唐五代诗全编》,“以一人之力完成1500万字,体量之大,可能前无古人。陈尚君就像一位文献工程学家,这部巨著的问世,不仅对唐代文学传承、传播、研究影响巨大,也将成为中国古典文献编纂学的一个典范。”
“我们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,随着科技的进步,人们获得文献与学术成果越来越便利,这些文献和学术成果是前辈们的智慧结晶,将这些智慧结晶汇集起来,让它们以一个可靠的面貌向世人展现,让读者共享学术研究成果,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”陈尚君说,“人在世一生,努力前行,努力把这本书做好。”
“我的心情不是‘大功告成’,而是犹如一首歌唱的‘明天我要嫁给你了’那般忐忑。尽管如此,我很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出修订本,还有机会做面对大众读者的更普及的版本。”陈尚君最后说,“感谢我的太太几十年来的支持。”
本文作者:施晨露
标签: